40009-06806
关注公众号
招生咨询

08:00-24:00

院校汇总 专业大全 地区筛选 简章查询 历年真题-答案

【党史学习教育】杨万麟:“认准方向,坚持下去,干它十年二十年,必有成效” ——“成电党史故事汇”第三讲开讲

电子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网讯:4月29日,“成电党史故事汇”第三讲在校史馆开讲。我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杨万麟教授向校史馆学生讲解员、信通学院本科生第八党支部和电子工程系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党员讲述了自己的求学科研经历,回忆了我校雷达研究先行者黄顺吉教授并介绍了雷达发展历程。

1962年,17岁的杨万麟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系,“那个时候系里一共只有4个班,其中3个班学雷达,1个班学导航,而我被分在学导航那个班,”谈起求学时的故事,杨万麟娓娓道来,“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以后会一辈子和雷达打交道。”

雷达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产生以来,其信号处理一直是模拟信号处理方式。直到20世纪60年代,其信号处理开始进入数字信号处理时代。这对我国来说是一次在技术上追赶发达国家的机遇期。在这个时候,学校电子工程系的黄顺吉教授及时把握住了趋势,抓住机会,紧跟国际学术前沿,开始做相关的科研。

1978年,杨万麟考上研究生,师从黄顺吉教授。“黄老师学术精湛,他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需求,带领团队研制以先进雷达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的雷达系统,使成电在雷达系统理论、雷达信号处理的有关研究方面富有特色并处于国际国内先进行列。他十分民主,鼓励我们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不一定要跟从他的研究。当时我选的方向是数字信号处理,黄老师非常支持。”当谈到恩师黄顺吉教授时,杨万麟充满感激,“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是,黄老师出国访问,发现了一篇国外的语音信号处理的文献,是当时国际上数字信号处理领域最顶尖的科学家的一篇文章,他就复印下来带回来给我,让我参考。”

1983年,电子工业部选拔人才去国外交流,已经硕士毕业的杨万麟被选中。在黄顺吉教授的帮助和推荐下,杨万麟于1984年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雷达理论和技术,从此走上了雷达研究的道路。当时美国正在研究一种新型成像雷达,这种雷达又被叫做无线电摄像机,它集许多先进技术于一身,能同时对多目标进行测量和成像,具有很高的距离和角分辨能力。杨万麟废寝忘食地学习,仅用10个月就掌握了这种新型雷达的核心技术,并继续开展了更深入的研究。1985年9月,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回到祖国,负责主持“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我国无线电摄像机的预研工作,为中国的雷达研究贡献力量。

上世纪80年代末,杨万麟率领课题组突破釆用合成孔径方式实现的大阵列成像雷达技术。相关项目通过了由中科院院士陈芳允教授组织的专家组鉴定,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该系统属国内首创,技术难度大,涉及面很宽。课题组立足国内、自力更生,圆满完成该系统研制,是我国成像测量雷达研究领域中的一项突破性进展。”

在此后的多年里,杨万麟带领我校雷达与定位团队,在国防科研领域深耕,主持了多个项目,攻克实现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也多次获得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认准方向,坚持下去,干它十年二十年,必有成效。”这是老一辈成电老师对他的寄语。在找准自己的研究方向后,杨万麟本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毅力,扎根于雷达方向的研究,即使现在已76岁,他仍然坚持科研,为中国的国防科技贡献智慧。他鼓励青年学子们也要找准方向,秉持“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成电精神,持之以恒,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自己源源不竭的力量。

杨万麟教授的分享使现场的同学们深受鼓舞。信通学院2019级研究生刘宁宁说,身为雷达与定位团队的一名研究生,我感到非常的震撼和荣幸。杨教授带领着团队在一项又一项的国家重大项目中攻坚克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时代变迁,我们的科研环境也从当年搭建着简陋实验台的红砖房变成了如今宽敞明亮有着先进设备的实验室,但杨教授的那句“找准方向,坚持下去”仍旧是团队里每位师生坚守的信念。作为一名研究生党员,我将会在科研道路上坚持探索,努力为国家的国防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2020级研究生、校史馆学生讲解员田祯杰说,杨老师建议我们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且坚持下去,这一点对我而言感触很深,如何在寻找兴趣与坚持方向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我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杨老师还介绍了雷达与定位团队的一系列科研成果,这些成果都是围绕着国家重大需求而来的,让我感受到了像杨老师这样的老一辈科学家的赤诚爱国心,这也增强了我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关键词:
电子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党史学习教育成电党史故事汇

上一篇:电子科技大学突出“新”“深”“实” 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

下一篇:木有更多了

快捷报名

更多
姓  名:

联系方式:

意向专业:

最新文章

更多